top of page

主耶穌復活

宣召:詩篇106:1

題目:『主耶穌復活』

經文:約翰11:25-26 馬太27:50-56

新聖詩:95,102,391

啟應:54

2022/04/10

一、前言

大家平安!

今日歡喜來慶祝主耶穌復活的日子。讓我們一起來思考耶穌復活的意義。

聖經記載著耶穌死的時候,有四種的神蹟奇事:

1.整個大地黑暗,2.聖殿中的布幔裂開,3.地震,4.死人從死裡復活等。(馬太27:50-56)

這可以從以下的經文看出來,「百夫長和看守耶穌的人他們都極其害怕,說,「這真是神的兒子了」。(馬太27:54)

後來,聖經記著七日的頭一天,天剛亮,有婦女們去到埋葬耶穌的地方,然而,所遇到的事讓他們驚奇。因為所看到的卻是空的墳墓。

這讓他們很驚慌,到底,發生了甚麼是呢?

我們參考約翰福音書所記載著的。

耶穌給伊講:『我是閣活,是活命;信我的人雖然死,猶久會活。所有現在啲活來信我的人永遠𣍐死。你有信無?』」(約11:25-26)

這裡所寫的是,耶穌講到有關「生命的事情」,祂復活的生命要給凡是相信祂的人。我們心中祈禱,誠懇的祈求,祂給予我們這永活的生命,就如同湧泉一般,連綿不斷給我們,供應我們的不足。


二、主耶穌復活

四福音記下來有關耶穌復活的事。

馬太福音寫了,天使對婦女們說的話說:

『彼個天使給許個婦仁人講:「毋免驚;我知恁啲尋互人釘十字架的耶穌。伊無佇遮,照伊所講,伊已經閣活。來,來看伊倒的所在。

恁趕緊去給伊的門徒講:『伊已經對死人中閣活啦。伊比恁先去加利利,佇遐恁會見著伊。』著會記得我已經有給恁講啦。」』(馬太28:5-7)

另外,約翰記著他的見證。主耶穌是「世界的光,照耀著全人類」(約翰第一章8,9節)。

後來,教會受逼迫,他被抓到一個海島,在他年老時候寫給教會的書信中,也是仍然是堅持這一個見證。

『所以,咱知閣信上帝有疼咱。 上帝是疼,有啲實行疼的人店佇上帝內面,上帝嘛店佇伊內面』。(約翰一書4:16)

約翰的內心有主耶穌復活的生命,所以,在困難中他不害怕,心中仍然有平安。

三、耶穌復活給門徒看

耶穌復活之後,出現給門徒看見。

耶穌顯現給門徒們看見,又對他們說:「願你們平安!父怎樣差遣了我,我也照樣差遣你們。」 22說了這話,就向他們吹一口氣,說:「你們受聖靈! (約翰20:21-22)

這是何等受祝福的事,表示耶穌是與他們同在。後來耶穌升天了,但是通過聖靈的幫助,祂與世人同在了。

兄弟姊妹們!這是上帝偉大的拯救。通過了祂犧牲的愛,讓我們得救了。

讓我們再來看看路加福音的見證。

「耶穌對𪜶講:「聖經有按呢記載:基督著受苦難,第三日對死人中閣活,閣恁著奉伊的名傳悔改來得著赦罪的道理,對耶路撒冷起,傳到萬國。恁就是諸個代誌的見證人」。

(路加24:46-49)

當耶穌從死裡復活,向門徒們顯現,藉此顯明了祂是人類永活的救主。

四、復活的耶穌與我們同在

兄弟姊妹們!復活的耶穌他的生命一直是與我們同在,祂也幫助我們做重建和解的事。耶穌十字架上,讓人與上帝關係和解,也幫助我們,與自己和好。

讓我們來看耶穌為祂的敵人禱告。

(耶穌講:「父啊,赦免他們,因為他們毋知他們啲做什麼。」路加23:34)

耶穌為傷害祂的人祈禱,這是極不簡單的事。

受釘十字架了的耶穌,似乎無法阻止敵人攻擊的手,唯有復活的耶穌,勝過了這黑暗的勢力。祂用復活的生命來與我們同在,保護我們。

祂在我們心靈中與我們做伴。讓我們領受到主耶穌的能力,讓我們與自己和解,並且表現行為上,讓其他的人也能夠體驗到耶穌和解與醫治的信息。

五、 結語

今日,我們一起來分享主耶穌復活的喜悅。

我們禮拜堂講壇,十字架背後有一個背景,那是麥子的景象。聖經上說,一粒麥子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。從麥子落地,「死了」卻發芽,「生長出來了」,這奇妙的「轉變」的事,讓我們看到生命的美妙。

在聖餐中我們領受主耶穌的救贖,不只紀念祂的死,也是歡慶祂的復活。聖餐就是歡慶「轉變」的聖禮。這帶給我們軟弱無助的生命得以轉變的希望,

兄弟姊妹們!今天一起紀念主耶穌的復活,再次體會耶穌復活的意義。禮拜後,我們分給每人一顆蛋,蛋代表了生命。一個蛋可以孵出一隻雞,這是多麼神奇的事。

而這神奇的事不只是如此,這一個世界上許多事物讓我們驚嘆! 春天來了,花朵開滿許多地方,讓我們讚嘆生命的美麗。

最為讓我們感激的是主耶穌的愛,犧牲的愛,雖然失去了生命,但是第三天卻復活了,祂與我們同在,祂是活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,祂的愛永遠與我們同在。


祈禱:

主耶穌 感謝你,我們確信,你的愛與我們同在一起。我們今日慶祝主的復活,願祢的歡喜、祝福、平安永遠與我們同在。

感謝 奉主耶穌的聖名祈求 阿們。



Featured Posts
Recent Posts
Archive
Search By Tags
Follow Us
  • Facebook Basic Square
  • Twitter Basic Square
  • Google+ Basic Square
bottom of page